要說哪個朝代的滅亡最令人惋惜,要數明朝了。日月明,光亮公開之意,煌煌大明,傳十六帝,國祚二百七十六載,由歷經千萬辛苦、乞丐出身的義軍朱元璋建立,含金鑰匙出生、深宮婦孺之手長大的朱由檢滅亡。後金入關沒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因為早在以前就有先例,瓦剌首領也先領軍叩關兵臨城下。所以說後金的入關是正常的情況和發展勢態。明朝的特別之處不僅僅在於「 無漢之外戚、唐之藩鎮、宋之歲幣,天子守國門,君王死社稷」,更在一些其他方面。
明代,每逢北方少數民族強大,必然會與明軍展開殊死搏鬥,同時註定會發生破關而入的情況。北方的游牧政權一茬接著一茬,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戎狄胡人,到秦漢時期的烏孫匈奴東胡,就連隋唐盛世也有突厥汗國鼎立北方,實力不下中原王朝。明代的中原北方,有著蒙古人和女真人,他們四分五裂不成氣候,癬疥之疾。雄主出現,聯合蒙古諸部和女真諸部,才能成氣候,真正威脅到明帝國。後金,東北建州女真政權,直到明朝徹底滅亡,後金所蛻變成的滿清,才真正成為和當初的明帝國相同體量的國家。後金的意思取自愛新覺羅氏的「愛新」,類似於南北朝時期的陳霸先建立的陳朝。歷史記載,後金開國之君、滿清的奠基者。愛新覺羅·努爾哈赤是十三副兵甲起家的。父祖慘遭意外殺害,小部落沒什麼兵馬等實際東西在手,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想憑著一張嘴討回公道,反被追殺。
後金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,才從一個風雨飄搖、朝不保夕,明朝一認真對待就會完蛋的小部落,變為令無數明人頭疼的東北政權。兩代人,達到如此成就,用蛇吞象、鯨吞來形容來合適不過了。小家小戶經不起折騰,一折騰就沒了,這就亡國了。當大國之君難,小國之君更難。回到標題中的問題,明朝和後金有議和的可能嗎?有,而且很大。明朝末年有兩大患,後金和農民軍;後金也有憂患,內部各部落之間的融合衝突,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,後金之主隨時有可能被下面人賣掉,仁義道德,忠君愛國,在那些部落人眼裡連一頓飯都比不上,一點都不如跟著去送死、好好活下去來的實際。努爾哈赤時期,覺著和明朝硬碰硬也沒關係,畢竟自己就這麼點本錢,這麼點家業,怎樣都是賺的。到皇太極時期,遼東全是後金的了,儼然一副小諸侯的樣子。當初的小乞丐變成大地主了,哪敢奢望什麼變成首富,能保持自己的地主位置就不錯了。所以皇太極在位時期,多次提出議和請求,均被崇禎皇帝朱由檢拒絕。
皇太極的議和多少都有點真心實意,自然也有自己的考慮,緩兵之計還是什麼。後金沒佔據遼東進行大規模的土地生產時,皇太極提出議和,多少有點不切實際,明朝君臣也不可能答應。但是在後金腳跟站穩,據有遼東,和草原部落聯繫密切,後金絕對是有談判的資格,朱由檢同樣有理由和他們議和,掃平內患,積蓄實力,調兵遣將,等待時機一舉剿滅後金。後金依舊是遼東小政權,經濟幾乎在戰爭和氣候的影響下崩潰,民眾不厭戰?誰信。朱由檢拒絕議和,選擇三面開工,一邊付出大量國庫糧餉交戰後金,一邊組織地方抵禦自然災害,一邊讓地方軍閥做起做大剿滅農民起義軍。議和最起碼能保證,後金短時間內不會向明朝發動大規模戰爭,小規模的摩擦是避免不了。一旦議和,省下一大筆經費應對自然災害、修繕裝備和修建防禦要塞等等,明廷還可以抽調一部分關寧軍等邊境精銳攻擊農民軍。明朝絕對有資格,一邊剿滅農民起義軍,一邊防範後金,畢竟它已經做到過兩面開戰,一面交戰,一面防範,這有何難。
從後來的結果往前推,朱由檢的不議和實在有點虧有點不理智,不太符合他皇帝身份所帶來的義務和利益。
大家覺得明朝和後金有議和的可能嗎?
要說哪個朝代的滅亡最令人惋惜,要數明朝了。日月明,光亮公開之意,煌煌大明,傳十六帝,國祚二百七十六載,由歷經千萬辛苦、乞丐出身的義軍朱元璋建立,含金鑰匙出生、深宮婦孺之手長大的朱由檢滅亡。後金入關沒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因為早在以前就有先例,瓦剌首領也先領軍叩關兵臨城下。所以說後金的入關是正常的情況和發展勢態。明朝的特別之處不僅僅在於「 無漢之外戚、唐之藩鎮、宋之歲幣,天子守國門,君王死社稷」,更在一些其他方面。
明代,每逢北方少數民族強大,必然會與明軍展開殊死搏鬥,同時註定會發生破關而入的情況。北方的游牧政權一茬接著一茬,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戎狄胡人,到秦漢時期的烏孫匈奴東胡,就連隋唐盛世也有突厥汗國鼎立北方,實力不下中原王朝。明代的中原北方,有著蒙古人和女真人,他們四分五裂不成氣候,癬疥之疾。雄主出現,聯合蒙古諸部和女真諸部,才能成氣候,真正威脅到明帝國。
後金,東北建州女真政權,直到明朝徹底滅亡,後金所蛻變成的滿清,才真正成為和當初的明帝國相同體量的國家。後金的意思取自愛新覺羅氏的「愛新」,類似於南北朝時期的陳霸先建立的陳朝。歷史記載,後金開國之君、滿清的奠基者。愛新覺羅·努爾哈赤是十三副兵甲起家的。父祖慘遭意外殺害,小部落沒什麼兵馬等實際東西在手,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想憑著一張嘴討回公道,反被追殺。
後金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,才從一個風雨飄搖、朝不保夕,明朝一認真對待就會完蛋的小部落,變為令無數明人頭疼的東北政權。兩代人,達到如此成就,用蛇吞象、鯨吞來形容來合適不過了。小家小戶經不起折騰,一折騰就沒了,這就亡國了。當大國之君難,小國之君更難。
回到標題中的問題,明朝和後金有議和的可能嗎?有,而且很大。明朝末年有兩大患,後金和農民軍;後金也有憂患,內部各部落之間的融合衝突,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,後金之主隨時有可能被下面人賣掉,仁義道德,忠君愛國,在那些部落人眼裡連一頓飯都比不上,一點都不如跟著去送死、好好活下去來的實際。
努爾哈赤時期,覺著和明朝硬碰硬也沒關係,畢竟自己就這麼點本錢,這麼點家業,怎樣都是賺的。到皇太極時期,遼東全是後金的了,儼然一副小諸侯的樣子。當初的小乞丐變成大地主了,哪敢奢望什麼變成首富,能保持自己的地主位置就不錯了。所以皇太極在位時期,多次提出議和請求,均被崇禎皇帝朱由檢拒絕。
皇太極的議和多少都有點真心實意,自然也有自己的考慮,緩兵之計還是什麼。後金沒佔據遼東進行大規模的土地生產時,皇太極提出議和,多少有點不切實際,明朝君臣也不可能答應。但是在後金腳跟站穩,據有遼東,和草原部落聯繫密切,後金絕對是有談判的資格,朱由檢同樣有理由和他們議和,掃平內患,積蓄實力,調兵遣將,等待時機一舉剿滅後金。
後金依舊是遼東小政權,經濟幾乎在戰爭和氣候的影響下崩潰,民眾不厭戰?誰信。朱由檢拒絕議和,選擇三面開工,一邊付出大量國庫糧餉交戰後金,一邊組織地方抵禦自然災害,一邊讓地方軍閥做起做大剿滅農民起義軍。議和最起碼能保證,後金短時間內不會向明朝發動大規模戰爭,小規模的摩擦是避免不了。
一旦議和,省下一大筆經費應對自然災害、修繕裝備和修建防禦要塞等等,明廷還可以抽調一部分關寧軍等邊境精銳攻擊農民軍。明朝絕對有資格,一邊剿滅農民起義軍,一邊防範後金,畢竟它已經做到過兩面開戰,一面交戰,一面防範,這有何難。
從後來的結果往前推,朱由檢的不議和實在有點虧有點不理智,不太符合他皇帝身份所帶來的義務和利益。